详情
文化研究
冯光钰:寻源探流 传承发展—从鱼山梵呗看佛教"中国化"

阅览次数:1526     发布时间:2018-03-20

出版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 2006(3):34-37;《中国鱼山梵呗论文集》,2007年9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内容摘要]梵呗是传自古印度的一种带有唱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公元229年由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标志着外来佛教音乐开始迈入“中国化”的进程。本文从曹植与鱼山梵呗、梵呗与鱼山梵呗、鱼山梵呗——中国化传教音乐的精髓三个方面,寻源探流,论述了鱼山梵呗和中国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应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

在中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鱼山梵呗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梵呗是传自古印度的一种带有唱诵性质的佛教音乐。据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解释:“梵呗之呗为“呗匿”(梵文pathaka)音译之略,亦译‘婆陟’、‘婆师’……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之颂歌,亦可有乐器伴奏。”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和佛教本是一种外来宗教文化。自西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内地后,二千多年来,佛教音乐在中国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发芽演变,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鱼山梵呗自公元229年诞生以来,迄今已有1777年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鱼山梵呗产生前是外来佛教音乐在中国传播的时期;曹植创制鱼山梵呗,则标志着外来佛教音乐开始迈入了“中国化”的进程。在当今世界跨文化语境中,寻找宗教音乐之根的思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主题,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便是在中国佛教音乐创建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促使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原始宗教文化鱼山梵呗上,探寻它的源流,重视它的传承发展的缘由。这也是我们关注鱼山梵呗的意义所在。

曹植与鱼山梵呗

说到鱼山梵呗,首先要谈谈它的由来。鱼山,位于山东省鲁西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为泰山西来余脉,因山顶有座鱼蓝观音庙(民间俗称鱼姑娘娘)而得名。三国时魏国著名文学家陈思王曹植(公元192~232年)曾在鱼山住留和从事写作,并终老和长眠于此。据文献记载,喜读佛经的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游鱼山时,闻岩洞内传出梵呗歌唱之声,便按梵呗音调编撰了《太子瑞应本起经》唱词,填入诵唱,后被称为“鱼山梵呗”。 曹植便成了鱼山梵呗的创始人。

对这一事实,历史上有两部史料有所记叙:一为梁代会稽嘉祥寺沙门慧皎著的《高僧传》(519年),卷十三日:“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天乐神)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㈤二为唐窥基《法华玄赞》(87年)卷四日:“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曹植系曹操第三子,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谥号思,故后人称曹植为“陈王”或“陈思王”。陈思王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才学出众,所著诗、赋、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他且精于音律,提倡“礼乐风俗移”,“宣仁以和众”,与孔子主张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如出一辙。说明他们都很关注音乐的社会教化作用。曹植多才多艺,又颇喜诵读佛经,鱼山梵呗是他创制“中国化”的佛教音乐杰作。

后世对鱼山梵呗颇为尊崇。其中以清代乾隆阜帝题北京香山宝谛寺楹联对鱼山梵呗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乾隆皇帝写道:“国满旃香③,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④,晴呗接鱼山”。他认为,清代的梵呗是从鱼山流传而来,由此可见,当时鱼山梵呗已传遍各地,受到了一国之君——乾隆阜帝的赏识。

曹植当年创制的被后世称为“鱼山梵呗”的《太子瑞应本起经》,在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沧桑风雨后,今虽已无文字、曲谱存世,但世人历来都认为“鱼山梵呗”与印度佛曲形式迥异,体现了佛曲的趋势。我国当代宗教音乐学者田青说:“中国佛教徒把曹植尊为中国化佛曲的创始者,并说他曾在熟解梵音的基础上多有创作;‘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慧皎《高僧传.经师篇》),恐怕他确实是佛曲华化的关键人物和过渡性人物。”⑤他的这种看法是颇有道理的。人类各种文化的形成,皆为后天环境所致,而同处这个地球时,人类、种族、肤色、语言,所处环境可能不同,但人性、人情、人心却是相通的。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一经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我国信众所接受。佛教的语汇能广泛地传入中国,众多的中国人大量地使用佛教语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就在于在这一接受过程中,佛教已逐渐中国化。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音乐,同样也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创制鱼山梵呗的曹植,正如田青所说确是“佛曲华化的关键人物和过渡性人物”。正因为如此,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便成了中国佛教徒弘扬佛法的舟楫和宣传法理的器物。可以说,佛教离不开音乐,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鸟儿离不开蓝天一样,梵呗具有不容忽视的魅力。

梵呗与鱼山梵呗

当二千多年前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时,梵呗也随之传入。《高僧传》卷十三:“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昔诸天赞呗,皆以韵以管弦”。又《法苑珠林·呗赞篇》:“呗者短偈以流颂”。如前文所述,在梵呗传入中国二百多年后,公元229年,曹植结合中国语言音韵规律,创制鱼山梵呗,使传自印度的一种带吟诵性质的佛曲在音乐上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自曹植之后,梵呗音乐一直朝着中国风格演变发展。按梵呗唱词的文学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第一类“赞”,属于长短句结构,有五句赞、六句赞、八句赞、十句赞等句式结构。这些句式的框架与我国唐、宋词格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第二类“偈”,一般说来有别偈、通偈两种。别偈为汉字,通偈为梵文。常见偈的形式有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四种。第三类“咒”,又称咒语或真言,梵文叫“陀普罗'(dharani)。传入中国佛教的咒语,都是梵文,只能按梵文音译念诵。这些咒语与真言在佛事活动中多以直讽与吟诵的形式来表现。第四类“诵”,其唱词是由经文或白话文组成。

中国的梵呗音乐,曹植时代无梵呗曲目留存,自宋以来,梵呗的音乐素材则大量采用的是词乐与南北曲的曲牌。其曲式结构的特点,是以某~首曲牌为基础,填入不同的词来演唱,即一曲多用。为了适应各种佛事仪礼活动,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了。主要有单乐句式梵呗、齐乐句(2个乐句、4个乐句、8个乐句)式梵呗,长短乐句式梵呗,套曲式梵呗等。

梵呗运用于所有佛事活动中,可以说,一切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梵呗。在各种佛事活动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梵呗有“四大祝筵”、“八大赞”、“十大韵”。‘‘四大祝筵’’的演唱主要用于祝圣仪、严净仪。这四大祝筵是:一大祝筵《喳捺谟巴葛瓦蒂》、二大祝筵《喳嘛弥叭谜畔》、三大祝筵《喳阿穆伽》、四大祝筵《中华万岁》。“八大赞”用于念诵经文前的演唱,有《炉香赞》、《十供养赞》、《大阿弥陀佛赞》、《普贤赞》、《文殊赞》、《药师赞》、《地藏赞》、《观音赞》、《释迦佛赞》、《弥勒赞》。⑥“十大韵”是应用于佛曲演唱,有《淮上韵》、《华严会》、《一锭金》、《寄生草》、《望江南》、《显叶黄》、《菩萨蛮》、《金字经》、《挂金索》、《浪淘沙》。这十首曲牌简称为:“淮、华、一、寄、望、豆、菩、金、挂、浪”。

由以上可见,现在,梵呗音乐已完全中国化了。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力丰富,音乐浑朴、率真、凝重,有深沉的倾述,有哀伤的咏叹,充满了人性感慨,让教徒一听了然,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嗟叹不已。

越是受到外来宗教文化广泛的影响,中国佛教文化越会出现一种强烈的回归古代或文化认同的呼声。这一现象说明,佛教引进中的中外音乐文化冲突,不过是佛教音乐中国化过程中在共时和历时中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力量的碰撞,经过这种碰撞,外来音乐逐渐融入中国本土音乐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命。

话题再回到鱼山梵呗上来。现在,我国各地寺庙流传的中国化梵呗音乐与鱼山梵呗是否存在传承关系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又很难考证的问题。应当说,鱼山梵呗肯定对后世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的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可以从后继者的梵呗谱本中找到实例。如田青先生在《<朝暮课诵规范谱本>前言》中指出:“当今‘俗佛仪’中的两首同曲异词的大赞《释迦大赞》.(‘菩萨下云中’)与《佛宝大赞》(‘佛宝赞无穷’),内容皆出自《太子瑞应本起经》,似为鱼山遗绪”。可见鱼山梵呗的影响。

田青先生所举的《释迦大赞》、《佛宝大赞》两个朝暮课诵谱本作为鱼山梵呗的“遗绪”,可说是鱼山梵呗的远距离传播影响。我们还可以从鱼山梵呗所在的山东境内找到近距离传播影响的事例。

在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文化部门对该省包括佛教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的普查中,对山东佛教音乐的肇始,近现代山东佛教音乐之状况以及各佛教寺院的梵呗音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收集整理,特别是对鱼山梵呗的兴起及传播脉络的史料进行了考证和梳理,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史料。

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的《佛教音乐述略》⑦中,除了追述本文前面提到的梁僧慧皎《高僧传》中关于曹植创制鱼山梵呗之说外,还引用了唐僧道宣撰《广弘明集》、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襄楷传》、宋僧赞宁撰《大宋高僧传-读诵篇》等文献中有关鱼山梵呗的记述,颇有史料价值。此文还谈及1938年尘空和尚在《三宝歌广释》中的一段话:“自从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嗟叹赞赏,一同游鱼山,闻空中天乐音响,因写其声节作为梵呗。唐宋以后逐渐演成四、六、八句各种的赞词,即今之《炉香乍热》等,所谓梵音嘹亮,鱼山流者,即其遗奏也。”古人和近人的论述,都为山东东阿县鱼山是我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发源地,做了有说服力的佐证。

经普查,在山东临沂、枣庄等地佛教寺庙中流传的梵呗曲牌有《三宝大赞》、《献供赞》(即《虔诚献香花》、《宝鼎香赞》、《戒定香赞》(即《戒定真香》和《六句赞》也即《炉香乍热》等)。据说,这些梵呗曲牌与南传梵呗是同一蓝本,是当今全国通行的同名梵呗,唱词也完全相同。

尘空和尚所说的“今之《炉香乍热》……梵音嘹亮,鱼山流者,即其遗奏也”之说,可从《中国民族民问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查阅到此曲牌的实例。《炉香乍热》又名《炉香赞》⑧(即《六句赞》),是在举行供佛仪式上唱的梵呗。此曲采录自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观音堂。这首梵呗唱道:“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接祥云,成意方荫,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诃萨。南无摩诃诃萨。”全曲共32小节,为一板三眼,有中鼓、大木鱼、大磬、铛、铪等乐器伴奏。音乐古朴,情思绵邈,旋律虽是平铺直叙,但它所揭示的供佛仪式的文化内涵却是很有穿透力的。这首饶有韵致的《炉香乍热》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一首鱼山梵呗的流遗之音,尤令人回味无穷矣。

鱼山梵呗——中国化佛教音乐的精髓

鱼山有过辉煌的历史,曾一度是我国佛教圣地、梵呗的祖庭;鱼山梵呗作为中国化佛教音乐的精髓,曾对我国各地佛教音乐的兴盛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曾一段时间出现过“断流”现象。为了重现昔日梵呗祖庭的极乐世界,现在,鱼山梵呗禅寺恢复修建,将建成一座中国传统寺庙园林,使清纯如水的梵呗和谐之音再度回荡在白云黄河的鱼山胜境。

说鱼山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精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鱼山梵呗是曹植创制的杰作,他“改梵为秦”(“秦”泛指中国),丌了外来佛曲中国化之先河。曹植乃出经入史学贯诗文黄钟之大儒,他将编创梵呗的经文与音律集于一身,一改传自古印度的梵呗为中国民族宗教音乐。后世对曹植的梵呗传世之作多有赞颂。唐僧道世撰《法苑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卷三十六《呗赞篇》说: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身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梵呗有契。”⑨由曹植“纂文制音”的梵呗,中国化的“梵声”迅速传遍中国各地的佛教寺院,“为学者之宗”。

第二,我国各地佛教寺院诵唱的梵呗,世人均公认是鱼山梵呗的“遗绪”、“遗奏”。这并非偶然现象。梵呗吟诵的经文,均是祈祷风调雨顺,为民消灾免难的内容,其音乐秉承传统佛乐的架构,追求天然意境的营造,韵唱不尚雕凿,纯任自然,好像经山石过滤流出来的清泉,极纯粹,极富禅意,如心灵之歌,听来令人神清气爽。

在纪念鱼山梵呗诞生和中国佛教音乐创建1777年之际,我们以虔诚和崇敬的心情来回顾曹植创制中国化梵呗一千多年来的流变历程,深感应当很好地传承鱼山梵呗的精髓。梵呗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必将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进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注释:

①《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92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②“契”为首之意,“在契则四十有二”即四十二首曲调联唱。

③“旃香”是生于印度的一种香本,此处喻香礼佛。

④“竺梵”喻佛教,其中“竺”是古印度“天竺”之意。

⑤《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主编)1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⑥“八人赞”是从众之说,实际上是十人赞。

⑦《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1799~1803页,中国ISBN中心1994年8月第1版。

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1810~1815页,中国ISBN中心1994年8月第1版。

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1800页。

 

作者简介:冯光钰,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教授。国家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